時間:2021-04-16 19:37來源:深圳市交通運輸局;通航圈綜合編 作者:中國通航
|
建設高質量、可持續的航線網絡,打造國際一流航空服務品牌。積極推動國際航線有序恢復,強化機場與基地航空公司的戰略協同,打造與全球創新型城市、歐美澳熱點城市及“一帶一路”新興市場國家節點城市連接的航線網絡,持續優化航線網絡結構,加快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
深化航空樞紐與城市產業戰略協同,打造專業高效的航空物流體系,完善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功能。拓展全貨機航線,連通歐美、中東等大型樞紐機場。擴容升級郵政快遞航空基礎設施,打造全球標桿式的跨境快郵集散中心。建立統一集中的深圳機場航空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積極推動5G、無人駕駛等新技術在航空物流場景中的應用。加快推動臨空經濟區建設,提升航空樞紐經濟發展能級。
強化寶安機場樞紐集疏運功能,打造首屈一指的“海陸空鐵”現代化聯運樞紐。統籌利用高鐵、城際與城市軌道、機場碼頭、城市候機樓等設施,積極發展空鐵、空海、空巴等聯運服務,不斷豐富聯程聯運產品,為粵港澳大灣區旅客提供便捷順暢的運輸服務。
第二節 打造綠色智慧的全球貿易樞紐港
系統優化港口能力供給結構,形成適應航運中轉要求的設施保障體系。以超大型集裝箱碼頭和深水航道建設為抓手,推動港口自動化裝卸技術應用,提升港區作業智慧化、自動化水平。完成鹽田東作業區、媽灣作業區等20萬噸級自動化泊位建設,推進大鏟灣港區集裝箱碼頭二、三期工程建設。大力推動小漠港區規劃建設,強化小漠港區對深汕特別合作區城市建設的帶動作用。全面提升公共航道通航能力,加快推進深圳港西部港區出海航道二期工程、鹽田港區公共航道維護性疏浚等項目建設。
升級港口集疏運體系,構建港城融合的綠色集約發展格局。構建以深圳港為樞紐港、大灣區港口和內陸港為喂給港的組合港體系,大力發展“水水中轉”,推廣“鹽田-惠州組合港”和“蛇口—順德組合港”組合港口發展模式。構建近距離集裝箱內陸港體系,推進平鹽、平南鐵路改造,優化調整疏港運輸結構。結合平湖南國家物流樞紐項目建設平湖南內陸港,協調東莞推進黎光內陸港規劃建設,緩解后方陸域空間配套壓力。繼續推動港口污染物防治工作。
加快港口智慧化升級,推動航運服務提質增效。加大港作機械等裝備關鍵技術、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操作系統研發與推廣應用,積極推進新一代自動化碼頭、堆場建設改造。大力推廣無人拖車、智慧閘口、岸吊和場橋的遠程控制、5G和區塊鏈技術在深圳港及組合港的應用,打造全面感知、廣泛互聯、高度共享、自主裝卸、全方位可視、智能管控、智能決策、深度協同的全國一流智慧港口。以深圳鹽田港區,南山港區蛇口港、媽灣港為依托,打造集智慧航道-智慧碼頭-智慧口岸-智慧物流于一體的全鏈條智慧港口。
加快推進港口對外開放與融合發展進程,持續優化面向全球營商環境。深化國際船舶登記制度改革,強化國際航運金融服務功能,拓展船務融資、海事保險、航運仲裁等高附加值航運服務。完善口岸通關政策,拓展國際中轉等高端增值環節。持續完善東南亞由海運經深圳港鏈接中歐班列的新通道,不斷優化“灣區號”中歐班列運營服務,發揮深圳“一帶”與“一路”陸海交匯的戰略樞紐功能。打造全球集拼中心,實現全球攬貨、中轉分撥、進出口集拼等一站式業務。加快推進境外船東或船舶管理公司在深圳設立船員職業培訓機構,建設深港國際船員評估中心,推動船員職業保障公共服務平臺、國際船員勞動仲裁中心建設,完善船員相關福利設施規劃建設。推動設立深圳航運基金,參與全國和全球航運市場的資源配置和資產布局。
培育發展郵輪游艇產業,提升港口綜合服務功能,豐富航運經濟內涵。主動探索郵輪經濟發展新模式,充分發揮核心城區與濱水岸線比鄰的優勢,構建由郵輪母港、公共游艇碼頭等組成的特色水上客運服務網絡。豐富國際郵輪旅游航線,進一步簡化郵輪、游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續,進一步推動深圳招商蛇口國際郵輪母港郵輪發展。
第三節 構建暢通國內循環的陸路大通道
形成多向貫通的對外鐵路通道格局,支撐深圳融入國內經濟大循環。著力打造京廣深港、贛深、貴廣-南廣、沿海(廈深)、珠江-西江五大鐵路走廊,完善“南北終到、東西貫通、互聯互通”高鐵通道布局。東部方向,加快建設深圳至深汕特別合作區高鐵,作為國家沿海新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深圳與長三角之間的聯系;新增規劃深圳至河源高鐵、銜接杭州至廣州高鐵,形成深圳與長三角地區聯系的東向新通道。中部方向,加快贛深高鐵建設,規劃廣州至深圳第二高鐵、銜接廣州至永州高鐵,形成深圳聯系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新通道。推動廣深高速磁懸浮規劃研究工作。西部方向,加快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深圳至南寧高鐵規劃建設,打通深圳面向大西南的戰略通道。
完善深圳鐵路多樞紐體系。規劃新建西麗、機場東、羅湖北、深汕高鐵站等綜合交通樞紐,推進深圳站、光明城站、坪山站改造提升,優化樞紐功能組織,為城際鐵路、城市軌道等多層級軌道接入樞紐做好預留,提升福田高鐵站綜合交通樞紐功能。研究創新國家鐵路樞紐規劃建設管理模式,推進綜合交通樞紐的分層設權、分層供地,提升樞紐地區品質和效益。創新樞紐運營管理模式,推動戰略樞紐內的服務一體、互通銜接。
增強公路對外通道在國內要素流動中的支撐作用。加強與國家、省干線公路網銜接,優化和加密對外高速公路通道,依托京港澳高速、沈海高速、長深高速等主要通道,進一步加強與國內主要城市群的交通聯系。
第四章 建設高效集約的全球性物流樞紐城市
推動空港型、港口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大力發展智慧物流、保稅物流、冷鏈物流等物流形式,加快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努力建成暢通國內循環、參與國際大循環的全球物流樞紐城市。
第一節 構建服務國內國際的物流設施體系
形成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物流樞紐布局。依托港口、機場、鐵路、公路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物流樞紐與通道建設。打造以鹽田港為核心的港口型物流樞紐、以寶安國際機場為核心的空港型物流樞紐、以平湖南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為核心的鐵路型物流樞紐,在城市外圍區搭建東、中、西3個公路型物流樞紐。形成服務國內國際的物流樞紐布局體系,推動深圳與國內主要城市貨物快速聯系,促進區域一體化融合發展,構建國內國際高效順暢的要素循環流通體系。
合理布局城市物流轉運中心。在全市按照5公里為服務半徑,合理布局城市物流轉運中心,按照“獨立占地、立體開發”的模式進行綜合開發。滿足電商快遞分撥、城市共同配送、冷鏈綜合服務、應急物流保障和工業物流服務等基本功能,并承擔商貿展示、物流辦公等城市綜合配套功能。
靈活布設多樣化城市末端配送站點。按照均衡服務、交通便利、靈活配建等引導城市物流配送站點布局,形成城市配送站、快遞派送站、小型集中倉儲區等多樣化的末端配送節點布局,解決商業網點、商務樓宇、企業及社區居民配送終端服務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