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13 19:31來源:未知 作者:張亮
|
二.新常態下通用航空機場運營管理策略創新
與公共運輸機場的主要盈利方式不同,通航機場由于飛行活動量不大,駐場經營單位不多、建設成本偏高、社會影響覆蓋面小,如果向公共運輸機場一樣單純依靠起降費作為經濟效益的主要來源,是難以生存的。特別是《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500個以上通用機場,基本實現地級以上城市擁有通用機場或兼顧通用航空服務的運輸機場。在這一背景下,圍繞我國經濟的新常態,如何運營和管理如此龐大規模的通航機場,如何提高通航機場的利用效率,如何實現通航機場綜合效益最大化,是我們必須面對和思索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如下四個方面進行考慮,對我國的通航機場運營與管理方式與策略進行創新: 1.將“機場+產業服務鏈”的發展模式引入到通航機場運營與管理中 所謂“機場+產業服務鏈”是指利用通航機場的輻射功能,把與通航機場運營相關的產業各種服務鏈條結合起來,創造一種新的生產業態。與機場相關的通航產業服務鏈條包括傳統服務、新興服務和延伸服務三種。傳統服務提供飛機加油、飛機停泊、檢修維護和餐飲、休息、通信等基本服務;新興服務包括飛行訓練、飛機租賃、飛機維修、機庫存放、包機、飛機銷售和地面旅客行李和貨物處理;延伸服務包括地面交通工具租賃、旅客餐飲住宿、酒店預定、禮賓服務等。與機場相關的非通航產業服務鏈條包括:機場觀光、航空教育、機場廣告、公共汽車、免稅店、美發店、自動售貨機等相關業務。通航機場運營管理部門則根據外部市場環境和自身機場條件,通過對自身發展戰略目標的確定,有選擇性的將與機場相關的通航產業服務鏈條和與機場相關的非通航產業服務鏈條引入到通航機場的生產經營過程當中,對引入的服務產業進行統一管理、規范其運營方式,出臺一系列服務標準和管理規章,安全標準等,確保提供安全、規范、有序的服務,構建起合理的“機場+產業服務鏈”的發展盈利模式,從而提升通航機場的生命力及經濟效益。 2.將通航機場納入國家、地方政府、城市應急救援體系網絡中 近年來,我國頻繁發生各種大規模的自然災害事件和人為災害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在各種救援方式中,通用航空應急救援因具有快速、高效、受地形因素制約低的優點,成為我國亟待發展的最佳應急救援力量。機場作為通用航空器起降、保障的重要場所,對于通航應急救援能否順利開展局用重要的意義。首先,將通航機場納入國家、地方政府、城市應急救援體系網絡中能夠有效促進我國通用航空應急救援網絡體系的構建,提高了航空救援的效率,其次,將通航機場納入國家、地方政府、城市應急救援體系網絡促增加了通用機場的飛行數量和規模,提高機場的使用效率,為通用機場進行技術革新提供了動力來源,再次,將通航機場納入國家、地方政府、城市應急救援體系網絡,能夠使得通航機場利用自身的資源,為通用航空應急救援航空器提供各類技術支持和服務,積極參與組織通航飛行員專業救助訓練,為通航企業救助機隊配備醫療救助設備,開展多方面靈活的合作模式,擴大了通航機場的業務范圍,更有利于促進其經濟效益的提升。 3.國家層面開展通用機場補貼模式,提升通航機場盈利能力 目前,我國運輸機場和通勤機場的建設運營都能夠享受政府補貼,但針對通用機場的補貼政策尚屬空白。通用機場作為全國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是實現通用航空通達性、便捷性的前提,這就需要從國家層面對機場的運營進行資金扶持,切實提高通航機場的盈利能力,只有盈利能力提升了,才能更有效地提升通航機場的市場競爭活力。通用航空機場補貼應定位于政府財政補貼,目的是確保通用機場的公益性。在補貼執行上,需要設立審查機構并建立起嚴格的審查機制和原則,補貼對象上需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補貼新建通航機場非盈利設施的建設,可在土建工程和設備采購安裝決算后,按照項目決算比例進行補貼,并設置補貼比例;其次,補貼通用機場運營,主要是彌補通用機場低收費造成的運營虧損;再次,對于處于偏遠地區、定位于公共服務功能并且盈利前景比較差的公益性通航機場,進行專項資金補貼,并享受運營補貼。在補貼資金籌集上,建議由中央財政、省財政、和機場所在縣市區按照比例聯合出資,同時允許省市配套資金以多種形式落實到位,如政府貼息貸款、產業投資基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