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圖可以看出,海南和深圳的試點區域都已經明確標出了適飛空域(綠框覆蓋區域)。
在適飛空域的真高120米范圍內,7公斤以下的輕型無人機飛行無需報備,也不需要證照。在試點的海南和深圳,需要在120米以上空域或者非適飛空域飛行的,需要通過UTMISS的綜合監管平臺在前一天下午三點前進行報備,并得到批準。
這一思路遵循正在立法流程中的《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如果立法通過,將是民用無人機領域第一部具備法律效應的管理規定。而“適飛空域”“UTMISS”“申報”也會成為無人機飛行使用領域的常態,向全國推廣。
普通人可能對這些概念并不熟悉,第一時間也不容易理解。那么究竟未來消費級無人機的使用常態是什么樣的?政策趨勢究竟是什么?在這里,我們用大家熟悉的汽車、城市道路來打比方,方便理解。
由于天空是“空”的,所以許多人沒有想到,空域資源和地面一樣,都是有規劃有功能有管理和使用規范的。
私家車,可以在公共道路上行駛,但要掛車牌,不能超速,不能闖紅燈,不能隨處停車,不能占用人行道。如果是商業用車、卡車啊、工程車啊、出租車啊,還需要營業執照或相關的許可證。
給消費者使用的低空空域,基本也是這個思路。甚至有一些可以一一對應上:
遠程ID/飛行動態報送 = 車輛上牌行使不得遮擋車牌
《輕小型民用無人機飛行動態數據管理規定》,自2020年5月1日起,運行輕、小型民用無人機及植保無人機的單位和個人,需接入無人駕駛航空器空中交通管理信息服務系統(UTMISS),實現實時報送飛行動態數據。
許多人擔心實時報送“飛行動態數據”會不會泄露自己的個人身份或者拍攝內容,引起隱私甚至版權方面的問題。但實際上,這一規定相當于在公路上行使的車輛需要掛車牌一樣,通過ID與飛行動態使得UTMISS可以了解全局的無人機運營情況。這與交警通過攝像頭和可視化軟件觀察交通擁堵情況是一樣的。
我們通常不會擔心自己的車牌號碼被別人看到,就會泄露車主或者司機的隱私,是因為我們在認知上覺得這是科學合理的。但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來識別我們的無人機,是一種新方法,因為未知而容易引起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