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3-18 20:29來源:中國航空報 作者:通用航空
|
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國民航充分發揮航空飛行服務的特點,在人員物資運輸、噴灑作業、空中巡查、疫情宣傳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同時,通用航空企業發揮積極作用,以對黨和人民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請戰,沖鋒在前, 充分發揮了通用航空快速高效、靈活機動的優勢。 航空應急救援在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體系中的定位
航空應急救援是指采用航空技術手段和裝備實施救援的一種方式。國際上, 通常把航空應急救援按主要應用領域分為四類: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社會安全、公共衛生等領域的應急預防與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和事后恢復與重建。
![]() 疫情期間,中國飛龍出動直升機在哈爾濱上空進行巡查。
從總體上看,近年來,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正在推進,相關能力大幅提升,除軍用航空和政府救援隊、警用航空等國家航空和運輸航空外,通用航空參與應急救援的廣度和深度也在不斷增加。從2020年2月15日中國民航局新聞發布會公布的信息分析來看, 通用航空在此次疫情防控應急響應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此次疫情發生在“九省通衢”的湖北武漢,作為我國的中心城市,公路、鐵路、民航以及水路交通網絡發達,通過多種路徑有效保障了救援人員和物資等的及時到位。近一個月來的通航飛行作業數據及作業內容,一方面反映了國內通用航空企業參與疫情防控的熱情和意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地區內可用應急航空器數量還有提升空間。
近年來,國內通用航空飛行總量持續保持增長,但各領域飛行量增長或變化趨勢和特點不同。從時間分布特點看,通用航空作業具有非常明顯的時間性、季節性,且不同業態分布特征不同。通用航空不活躍期和高峰期明顯。受天氣和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影響,每年的1~2月飛行量較低,按照近年數據看,1~2月的飛行量是全年飛行量的低谷, 占全年飛行量的比例不足10%。而通用航空作業的高峰出現在6~8月,占到全年的30%以上。通用航空不同的細分業態在月度飛行小時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據不完全統計(以2019年為例), 工業作業與通航作業總量的時間分布接近,低谷在2月,高峰小時出現在9月。農業作業主要集中夏秋兩季,特別是4~9月,其他月份飛行量很少。消費類作業受暑期和國慶長假影響,高峰月份主要集中在7月、8月、10月。通航應急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上半年主要在3~6月之間,下半年主要是8~10月。飛行培訓全年分布較平均,除1月、2月受冬季結冰和春節假期影響外,全年分布較為平均。空間分布來看,通用航空作業區域重點集中在山東、新疆、廣東、四川、湖北、黑龍江、陜西等地, 上述7個省區的作業量之和占全國50%以上。
參考2003年“非典”疫情對通用航空的影響,考慮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主要是通用航空的飛行量縮減。僅春節期間至今,疫情最為嚴重的地區所屬的民航中南、華東地區管理區,通航飛行量同比縮減已非常明顯;其他地區受近年春節較早和假期延長,1~2月飛行量大幅縮減不可避免。如占比較高的海上石油服務、航空護林、航空探礦、人工降水、航空測繪等,都會受相關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中無人機監控宣傳和小范圍消毒服務場景應用得以拓展。很多城市的街道社區,縣域鄉鎮農村大量使用無人機開展防疫監控宣傳和消毒工作,發揮了很大作用,為防控疫情提供了更廣闊的通用航空選擇。可以預期,未來在小范圍內公共服務領域無人機的應用仍將不斷拓展。
可以預判,此次疫情將對相關通航作業運營產生影響,造成通航運營飛行量一定程度的縮減。一旦疫情結束,上述飛行訓練和其他工農通用航空作業與公共安全關聯不大的,將可以立即恢復運營生產,并很快達到正常的飛行量。但對消費類作業的影響較大,持續時間更長。
國有通航公司在應急救援領域的發展
此次疫情中,航空工業集團旗下的多家通航公司主動請纓,參與醫療物資轉運、空中交通巡查和宣傳等工作。根據集團民機部的統計,截至3月1日, 航空工業下屬通航企業共參與轉運物資任務架次12次,總飛行時長46小時47分,飛行總里程12166千米,運送物資合計3.08噸,轉運有關人員47人。中國飛龍在集團民機部的支持下,積極請戰,勇擔社會責任,向國家衛健委應急辦、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民航局運輸司、黑龍江省應急管理廳等20家國家相關部委及省市所屬單位遞交防疫應急請戰書,數十架航空器整裝待發,可隨時投入受災群眾轉移、物資運送、交通疏導、空中勘察等應急救援工作,而后參與執行空中交通巡查等任務2個架次,累計飛行時長2小時11分,助力地區政府防控疫情蔓延。
![]() ![]() 疫情期間,中國飛龍出動直升機在南方地區執行巡查。
未來中國飛龍將繼續加大在應急救援領域的投入,將應急救援業務作為公司的重點業務,以此為導向配置航空器、人員及任務設備等。首先,在航空器方面,逐步形成以直升機為主、固定翼為輔、無人機為有效補充的機隊構成,構建互為支撐、協同發展的應急救援機隊保障基礎。其中直升機機隊以中大型機為主,輕型機為輔;固定翼機隊則側重通信、傳輸、測繪等符合應急場景新裝備的整合與加改裝;及時吸納總結應用場景、經驗,研究推動無人機在應急救援體系中發揮的作用,加快引進無人機, 通過配合使用,實現公司在應急救援領域的綜合性和無可替代性。
其次,在人員培養方面,堅定不移地培養自己的飛行人員和機務隊伍,增強對飛行人員特情處置能力的訓練,培養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應急救援隊伍。目前各通航公司對救援人員的重視程度及培養力度相比空勤及地勤人員都遠不夠,導致在執行特殊應急任務時,操作不規范,對復雜任務無法勝任。公司將盡快建立救援人員培養和能力提升機制,積極開展與應急救援理論、實踐相關的培訓,打造一支專業的應急救援隊伍。在充分調研無人機的引進及使用的同時,提前培養無人機操作員。可將部分飛行員轉為無人機操作手,有效解決現有“小飛”較多的情況, 對飛行人員結構進行合理優化,為公司進入無人機市場打下堅實基礎。中國飛龍飛行學院結合公司未來工作的重點, 通過探索與海外有資質的培訓學院開展高級科目訓練,或與具備特情處置科目教學的學校建立合作關系等方式,增設關于應急救援特殊科目的訓練課程,提升特情培訓的能力,為公司乃至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提供專業人才培養與儲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