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廈門空管站致力于智慧空管建設,暢通各種渠道,不遺余力地推進新技術運用轉化,及時將自主研發的科技成果應用于空管生產運行當中,為提升空管服務品質蓄力。繼2017年、2020年后,2022年廈門空管站再次被評為“民航空管系統安全優勝單位”。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后的首個春運拉開大幕,廈門空管增強型電子進程單系統、基于航跡運行(TBO)的進離場智能決策系統、風場精細化預報系統等科技感滿滿的科研成果紛紛亮相,為春運期間空管安全高效運行提供有力保障。讓我們一同走進廈門空管站,近距離了解“廈門空管制造”。 致力于技術創新 點燃引擎 加快成果應用 今年廈門機場日起降架次和進近、區域日保障架次均有所增加,已接近2019年水平。為迎接兔年首場“戰役”,廈門空管站做足準備,增強春運“氛圍感”。

廈門空管站管制運行現場
1月1日零時,增強型電子進程單系統(E-strips)在廈門空管站管制運行部進近管制室上線,標志著廈門進近管制正式邁入了飛行進程單無紙化時代。“我們將紙質進程單的所有功能電子化,管制員只需要對管制關鍵指令進行確認,系統便可自動同步,還可以借助系統完成電子協調移交、相似航班號和靈活使用航路等特殊信息提示告警、‘錯忘漏’告警等。”廈門空管站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據悉,該系統于2021年5月立項,自2022年2月起在廈門空管站進近管制室試驗運行,同年12月29日獲華東空管局正式批文。從春運期間的運行情況來看,該系統能有效減輕管制工作負荷,減少管制員人為差錯的發生概率。此外,由于該系統具備數據源中斷后的航跡續接顯示能力,傳統電子進程單系統在自動化系統失效后無法使用的問題迎刃而解,讓在大流量下工作的管制員吃下“定心丸”。 1月4日,基于航跡運行(TBO)的進離場智能決策系統(進場方向)在廈門區域、進近管制室試運行,開啟了春運空管保障“AMAN模式”。該系統自主研發工作自2021年開始,經廈門空管站工作人員反復驗證、測試和實驗運行,于今年春運期間正式亮相。 “該系統能根據航空器飛行計劃、4D航跡,參考機型的性能和風向、風速等要素,基于自主研發的智能排序算法,綜合推測未來航跡,自動計算預計著陸時間,并在人機交互界面直觀、準確地顯示最優航班隊列,實現落地次序信息對稱,提前讓進港航班機組了解預計著陸時間,早作準備、預先調整,減少低空盤旋等待和雷達引導時間,保持安全、平穩、高效的交通流。”廈門空管站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確保飛行安全的前提下,該系統不僅可以提高空域通行能力和增加跑道容量,還有助于實現航空器持續上升和下降,減少燃油消耗和碳排放。” 除了“新制造”,廈門空管站成功運行15年之久的基于實時數據價值挖掘的空中交通服務管理系統,是空中交通服務運行和管理的綜合性生產管理系統。這套系統基于空中交通服務運行,通過空管基層各管理層級、各業務部門(含管制、技保和氣象)及各運行崗位的信息共享、運行協同和管理協同,為空中交通服務提供覆蓋全工作周期的崗位支持,可以有效減輕工作負荷,減少人為因素帶來的安全風險,提升空中交通服務質量。截至2022年底,該系統(含核心模塊)已推廣至全國20家空管單位,得到業內廣泛好評。這些“廈門空管制造”不僅為春運期間的空管保障工作助力,也將助推后疫情時代空管安全運行。 致力于服務創新 主動作為 助推航班正常 2022年,廈門空管站氣象臺觀測室被評為民航局“民航服務質量標準建設年”活動先進班組,空管系統只有3家單位獲此榮譽,足見局方對廈門空管站氣象臺精細化服務的認可。多年來,廈門空管氣象部門借助科技的力量致力于服務創新,得到了上級和外部單位的廣泛好評。 “盡管增加了工作量、加大了工作難度,還要承受一定風險,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廈門空管站氣象臺在嚴格執行現行規章制度的前提下,深耕精細化服務,主動額外提供多維度觀測服務,努力減少局地大雨導致的返航備降。盡管2022年航班量處于低位運行狀態,但仍有37個航班因此避免返航備降,提高了跑道利用效率,減少了航空公司的損失,同時也減輕了管制員的工作負荷。 與此同時,廈門空管站氣象臺主動聯系地方氣象局,引進前沿天氣雷達,率先將X波段相控陣雷達應用于臨近預報和管制服務,氣象臺雷雨預警的時間分辨率從30分鐘縮短至5分鐘。“常規氣象雷達6分鐘完成一次掃描,空間分辨率為1公里,疊加數據上傳時間,小范圍的對流天氣往往難以捕捉。相比之下,相控陣氣象雷達70秒完成一次掃描,數據傳輸幾乎無延遲,空間分辨率大幅提升,僅為30米。”廈門空管站氣象臺工作人員介紹。 除了高時空分辨率,相控陣氣象雷達還能幫助預報員更加精準地掌握降水粒子的形態,判斷降水強度;對于人眼無法識別到的大風天氣,它能幫助預報員判斷是否有風切變,提醒飛行員規避。隨著精細化服務逐級深化,廈門空管站氣象臺發布的氣象預警信息越來越精準。據測算,在航班常態化運行情況下,每年可為相關航空公司節省成本超過千萬元,同時提高了航班正常率。

廈門空管站相控陣氣象雷達(本文圖片均由廈門空管站提供)
致力于人才創新 集智聚力 厚培創新土壤 廈門空管站持續深化創新人才發展機制,集聚全站英才,傾力打造優秀科技人才創新團隊,并于2018年設立了廈門空管站空管數據分析及應用開放實驗室,后升級為民航華東空管局首批科技創新實驗室——空中交通數據分析及應用實驗室。該實驗室以空管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底層技術研究、數字空管和智慧空管關鍵技術研究及驗證、數字化平臺環境下的空管實用系統開發、數據驅動的空管業務流程再造等課題為重點研究方向,強調“研以致用”,探索空管數字化轉型,服務空管高質量發展。 自設立以來,實驗室先后參與了國家空管委“空管系統運行風險監視與智能預警技術研究”、華東空管局“基于量化指標的過程質量管控研究”等多個項目的研究工作,獲得軟件著作權9項,申報國家發明專利2項。其自主研發的基于實時數據價值挖掘的空中交通服務管理系統被推廣到全國20家空管運行單位,培訓(資質)管理系統被推廣到北京大興空管中心、沈陽空管中心、江西空管分局等空管單位,基于TBO的進離場智能決策系統、增強型電子進程單系統等10余套實用系統現已在廈門空管站投入使用。 智慧空管是互聯網時代的大勢所趨,數字技術在空管領域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下一步,廈門空管站將緊抓廈門新機場空管工程、華東地區(廈門)空中交通管制能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的有利時機,圍繞空管數據集聚、融通和應用,實踐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推進“云大物移智”與空管服務深度融合,加快空管新模式、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助力廈門空管數字化轉型,更好地服務行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為空管持續安全和高質量發展、實現“四強”空管目標貢獻廈門力量。(通訊員 楊碧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