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6 18:54來源:民用航空網 作者:航空
|
研究表明空間高度的加大有利于稀釋病毒濃度,但空間高度的最終確定要綜合空調能耗、空間效果、建設成本等因素。針對不同進深及高度比的空間,經計算流體力學分析給出了對應的通風設計方案。 問:針對空調系統的防疫設計,咨詢通告中提出了哪些具體建議? 答:我們提出平疫可轉的空調通風系統概念,以提升航站樓的“免疫力”。 建議空調通風系統的劃分原則應增加“風險分區”這一維度,不同風險等級區域的空調通風系統應獨立設置。 疫情期間空調系統全新風運行模式對室內環境保障與運行能耗均帶來了較大不利影響,通過研究表明對空調回風采取有效過濾措施同樣也能有效降低旅客與工作人員的感染風險,對航站樓空調系統運營保障提供了設計建議。 對于既有航站樓存在高、低風險區之間空氣聯通口部,且無法完全封閉的情況,作為降低傳播風險的“補償性“措施,提出空調通風系統實現由“低風險”向“高風險”的定向氣流流動組織方式。 同時,研究針對安檢、餐飲區、衛生間等高風險及特殊空間也經計算給出了針對性的機電系統設計建議及技術措施供參考。 問:目前行業內專家及讀者對無接觸智慧應用主題十分關注,針對無接觸技術的運用,課題組給出了哪些具體建議? 答:在無接觸智慧技術應用方面,針對之前航站樓防疫工作面臨的大量查驗程序,建議應進一步整合信息,提升無接觸技術應用。可采用多碼合一的自助驗證設備,機場內部信息互通,一次驗證全場通行,多部門之間數據互通信息互認,從而實現統一的防疫信息來源;同時,航站樓可通過視覺人工智能技術手段,使流調效率大大提升;盡可能優化自助驗證設備的視頻識別能力,提高不脫口罩驗證的準確率。建議加大政策層面的協調,使旅客出行信息與健康防疫信息數據互通。 問:之前各大機場針對國際到達保障專區的建設做了各類相應的改造,對于今后類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又有哪些啟示? 答:課題研究期間,我們對首都、浦東等各大機場進行了充分調研分析,調研工作為研究推進提供了大量寶貴經驗及參考。在對各機場改造的案例調研中發現,國際到達保障專區改造工作呈現出一些共性特點,一是選址根據機場自身情況因地制宜;二是改造雖各不相同,但均能滿足國際到達保障專區的運行要求;三是流程調整充分滿足防疫流程需求等。 課題組依據案例總結提出了航站樓針對疫情突發事件的改造工作的技術要求,包含應做好設計前置與應急預案工作,預留相關條件,不影響平時運行,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可迅速響應;國際到達保障專區的建設應以模塊化為理念,各機場可參考咨詢通告中各項設計原則結合實際條件進行針對性設計,因地制宜;各功能區的設置可采用永久性與臨時性建筑相結合的設置方式以滿足靈活快速切換需求;應針對消防、結構、設施設備等進行評估,并與防疫部門確認改造方案的科學合理性,以達到防疫要求等。 問:課題研究對于未來航站樓規劃設計帶來了哪些啟示? 答:我們在系統總結過去三年機場抗疫實踐的基礎上,基于“平疫結合、平時為主、預留疫時”的技術路線,提出了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系統解決方案,研究成果具有創新性,不僅著眼于對于此次新冠疫情的總結,同時涵蓋可能發生的類似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填補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空白。 我們強調未來的機場規劃設計的眾多維度應該引入健康維度,強調前瞻設計和系統思維。規劃設計因地制宜做好適當預留,充分考慮航站樓設計的韌性與彈性,機場管理應未雨綢繆,基于自身條件因地制宜做好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預案、應變機制和管控體系。 研究提出,區域與模塊的概念應貫穿于整個航站樓系統的設計、建設和運營中,為未來可能的突發性事件保留最大的靈活性;航站樓空間與功能設計要堅持韌性和彈性,為旅客設置平疫兼顧、靈活可變的機場公共空間;強調科技引領,最終實現提升運營效能、助力旅客服務品質提升;航站樓作為以場站為核心的高密度建筑集群和大流量旅客的集散地,其公共空間更應強調自然及生態概念,為旅客營造美好的出行環境,打造面向新時代的健康空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