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5 11:02來源:看航空 作者:航空
|
L-39NG采用翼內油箱設計,一改L-39“信天翁”上經典的翼尖油箱設計。 在機體內部,L-39NG裝有美國穆格旗下創世紀航空系統提供的航電套件、威廉姆斯的FJ44-4M渦扇發動機。 即便是此前L-39系列一直使用的是捷克國產VS-2B彈射座椅,也終究是放棄了最后的倔強,換上了馬丁·貝克的Mk16彈射座椅。 而L-39NG在性能飛躍的同時,躲不開的一個代價則是價格上的上漲,據悉在每架1500萬至2000萬美元之間。 這或許會成為此后L-39NG在市場開拓上的絆腳石,畢竟這個價格對比M-436、T-50等同類的西方熱門機型來說,雖然便宜了幾百萬,但優勢并不明顯,無法凸顯L-39系列昔日物美價廉、高性價比的特點。
L-39NG主要設計為基本和高級噴氣式教練機,還可以執行各種其他任務,包括輕型戰斗、近距離空中支援、平叛和偵察。越南是L-39NG的啟動用戶。未來阿埃羅也有與美國合作伙伴合作、開拓北美市場的計劃。 2022年8月,L-39NG獲得了型號認證。這不僅對阿埃羅來說是個好消息,對整個捷克航空航天業來說也是個好消息,因為捷克航空業的大多數企業都參與了L-39NG 的開發和生產。 作為捷克制造業代表的阿埃羅 捷克L-39“信天翁”家族一路走來,離不開其老樹新花、從前華約國家不斷“向西”的路線,而這也恰好映照了以阿埃羅為代表的捷克航空制造業的命運浮沉。
捷克設計制造飛機的歷史可謂悠久。從20世紀初飛機發明后不久,捷克便擁有了飛機工廠和發動機廠并綿延至今,一直都在生產制造產品,這一點放在全世界也算得上罕見。 根據捷克商業與投資發展局的數據,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捷克航空工業共制造了3.2萬架飛機、3.7萬發動機。 而阿埃羅,作為捷克最主要的航企,則在捷克斯洛伐克1918年建國后的第二年,1919年便成立了。
“二戰”中,捷克飛機廠商一度淪為納粹德國的工廠,也就此吸收了當時最先進的全金屬飛機的設計、制造方面的技術與經驗。 “二戰”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將多家航空制造企業重組成了國有的阿埃羅飛機制造廠。 在華約體系的分工中,阿埃羅一方面是在授權下生產了蘇聯的米格-19和米格-21戰斗機,另一方面則將自主化的重點放在了教練機、輕型運輸機和輕型運動飛機。 由此成就了阿埃羅在噴氣式教練機領域、從L-29“海豚”到L-39“信天翁”的“風光無兩”。
根據阿埃羅的官方數字,其已經制造了3000多架L-39、L-59、L-159,機隊總飛行小時超過500萬小時,有45家軍事運營商和15個國家的民用運營商在運營其生產的飛機。 蘇聯解體后,包括阿埃羅在內的捷克航空制造業受到了極大沖擊,阿埃羅業務一度陷入停滯。 在混亂局面之下,其先前在噴氣式教練機市場的優勢地位也逐漸被蠶食。此外,由于捷克政府管理不善、當地銀行資本無力支持,阿埃羅一度選擇與美國波音公司達成戰略合作。 最終,歷經私有化后改革后,2007年,捷克-斯洛伐克投資集團Penta成為阿埃羅的最大股東。 進入21世紀以來,阿埃羅的業務開始轉向與全球飛機制造商開展合作,在航空結構領域承接零部件轉包生產,成為了波音、空客、巴航工業、西科斯基、賽峰、薩博、阿萊尼亞等航空制造商的一級或二級供應商。
捷克在航空制造領域的成就 捷克航空制造業在100多年的航空發展史中,除了積累了阿埃羅這樣的“品牌”廠商及其產品之外,另一代表性機型是讓·庫諾維奇(LetKunovice,現在的飛機工業/AircraftIndustries)制造的輕型雙發多用途飛機L-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