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5 13:18來源:中國民航網 作者:航空
|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李嫻、姚彬 報道:烏海機場始終堅持以“服從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不斷完善優化航線網絡布局,積極對接烏海市“加快推進兩個轉型”的發展戰略,在2022年極不平凡的一年里,烏海機場全體干部職工秉承發揚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齊心協力、迎難而上,統籌疫情防控和安全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后,本著“應飛盡飛”的原則,加快恢復呼和、武漢、深圳、首都、西安等航班,僅一周時間,日均最多航班量由之前的2班恢復至9班,切實強化了機場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戰略支撐作用。 2022年共運營航線13條,通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西安、杭州、鄭州、武漢、唐山、石家莊、濟南、呼和、錫林浩特、大連、鄂爾多斯等17城市,國內一線城市覆蓋率100%,聯通國內熱門旅游城市,連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經濟圈。全年共保障運輸飛行3675架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65.8%;完成旅客吞吐量287981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54.9%,完成全年任務的101%,完成貨郵吞吐量398.2噸,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55.0%。機場建起的“空中橋梁”,大大縮短了烏海與全國乃至世界的時空距離,吸引了煤化行業龍頭、產業高端項目落戶烏海地區,已成為烏海擴大開放、互利共贏的“黃金商道”。 融入地方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支線機場肩負著提供便捷、安全的公共航空運輸的社會職責。這就決定了它作為公益性行業的社會性質,是公共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支線機場的發展特別需要地方政府的關注和支持。作為支線機場的烏海機場也一樣,非常渴望得到當地政府更多的理解和大力的扶持,把支線機場的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長遠發展規劃。但如何構建良性互動關系,更好地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呢?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建軍在對烏海機場調研課題時指出:“破解支線機場的發展難題,關鍵在于對支線機場的精準定位、通過“創新、突圍”來實現與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動、緊密聯動,促進企業的發展。”在集團公司正確領導下,烏海機場以實際行動踐行“人民航空為人民”的發展思想,創新經營機場與地方關系,尋求政府對烏海機場的扶持力度。為了讓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更好地了解、重視機場,一方面,烏海機場每月第一時間以簡報的形式及時將月度工作情況向政府主要領導進行詳細匯報,邀請市分管領導一起走出去商談開發航線、協調時刻事宜。另一方面,力爭建立運營補貼、航線補貼長效機制。通過與政府建立起良性關系,烏海機場先后爭取到政府給予烏海機場運營補貼1000萬元、航線補貼1.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補貼937.76萬元。除運營補貼1000萬元、航線補貼列入歷年財政預算外,2023年又增加200萬元航線市場開發營銷專款、200萬反恐處突中心改造預算。政府的大力支持,帶動了機場航線的不斷增加,運行保障能力的不斷增強,烏海機場已經成為了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近兩年,烏海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民航通航發展大會、內蒙古·烏海2022航空嘉年華活動。烏海機場也因此先后榮烏海市文明單位、衛生先進集體等多個領域榮譽稱號。今后的工作中,烏海機場更加注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地方政府的意愿,不斷提升地方政府對機場的認可度,爭取地方政府對機場更多的支持。 依托集團 破解企業發展瓶頸 烏海機場積極落地集團公司“干支聯動”、“互聯互通”戰略,結合烏海地區航線網絡特點,因地制宜,編排年度航線網絡計劃,調整烏海=呼和浩特航班頻次,由日均2班逐漸提升至日均3班,最高達到每日4班,不斷提升烏海航空網絡與呼和浩特機場干線網絡的銜接性,為烏海旅客提供更多中轉機會。 落實集團公司“調時刻、調機型、調結構”戰略,進一步優化、統籌時刻資源,通過“調時刻”,實現呼和浩特至烏海早、午、晚班時刻合理分布;烏海至北京首都航線北京落地時間提前1小時,方便旅客出行的同時提高航班收益水平,北京航線人均補貼同比下降27%。通過“調機型”,B737-800/A320大中機型運營占比較2019年增長了30.2個百分點,運輸架次較2019年下降了13.1%,每架次座位數提高了18.3%,涉及機型方面的起降費收入提高7.5%。通過“調結構”,首次引進春秋、西藏、吉祥航空、西部航空參與運營烏海地區航空市場。 持續推進集團公司“支支通”航線網絡規劃,在集團公司正確領導下,先后開通天津=鄂爾多斯=烏海、大連=錫林浩特=烏海、烏海=赤峰航線。率先讓區內城市通起來,正是得益于集團公司不斷提出的發展戰略,支線機場發展不足的難題才得以破解。 千里之行,任重而道遠!烏海機場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全力培育好航空市場,為實現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