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1-26 22:40來源:環球網 作者:中國通航
|
成都縱橫自動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主營產品是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和飛控與地面指控系統,根據相關公告,縱橫股份(688070)目前處于詢價階段,并將于1月28日進行網上路演,1月29日為申購日。縱橫股份上市后,將成為A股中為數不多的無人機領域投資標的。 從縱橫股份同行業可比公司來看,目前僅有億航智能、航天彩虹等少數幾家上市公司,其中航天彩虹于2018年借殼南洋科技實現曲線上市,億航智能則僅在航電系統、機電業務領域為無人機整機系統做配套服務。因此,縱橫股份登陸科創板之后,將成為第一家以IPO形式登陸A股市場的無人機整機系統制造公司。
不僅如此,縱橫股份自身具備的三大優勢,也令該公司未來發展不可限量。
賽道優勢:無人機應用前景“一片藍海”
![]() 今年以來,無人機行業備受資本市場關注。隨著5G進一步普及用戶數逐步增長,根據FortuneBusinessInsight數據顯示,我國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規模有望從2020年的230.2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846億元,2020-2025年CAGR達29.74%,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前景是“一片藍海”。
縱橫股份也在招股書中披露,根據Frost& Sullivan的報告,我國有超過1300家無人機生產企業,其中深圳近400家企業,成都、南京亦有上百家無人機企業;盡管2019年前五大工業無人機整機廠商占據68.5%的市場份額,但除大疆創新以55.1%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外,其他廠商的市場份額均相對較低。這也預示著,縱橫股份未來通過提升市場占有率實現快速增長的空間非常廣闊。
不僅如此,縱橫股份率先發布并量產的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產品目前還主要應用于民用領域,而展望未來,此類無人機在軍用領域的應用更值得期待,而縱橫股份也早已為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萬聯證券在近日發布的研報《軍用無人機放量加速,龍頭標的有望重點受益》中就分析指出,“中國已從裝備能力建設周期逐漸邁進武器列裝放量周期,尤其是消耗性武器。軍用無人機以其靈活機動、高性價比、近地威懾力大、作戰用途多樣等優勢逐漸被各國軍隊所青睞,以適應現代戰爭形態無人化、遠程化、電子化、精準化等特點。”并引用Marketsand Markets的數據指出,2018年我國軍用無人機市場規模約為15.94億美元,2025年預計將達到98.66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速約為29.7%。
縱橫股份也在招股書中提到:“不斷定義并拓展工業無人機的應用場景, 深耕工業無人機細分市場,同時拓展防務市場,不斷擴大市場規模,鞏固行業領先地位”。
縱橫股份的實際控制人、董事長任斌在空氣動力研究領域擁有深厚的學術沉淀和豐富的從業經歷。根據招股書披露的公開信息,任斌于1990年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工程力學專業、1993年碩士畢業于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研究生部,1998年2月至1999年1月在美國田納西大學宇航研究院做訪問學者,從事基于神經網絡的多目標氣動優化設計技術研究,1993年9月至2002年12月擔任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高速所工程師、副研究員,從事高速空氣動力學試驗技術和非定常空氣動力學研究。
任斌早在1999年就開始從事無人機研究,帶領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高速所的無人機團隊于2000年在國內率先研制成功尺寸小于40厘米、具有可用功能的微型無人機系統。任斌憑借在非定常空氣動力學、風洞試驗技術、無人機總體設計、飛行控制與導航算法、嵌入式應用軟件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行業洞見,曾榮獲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頒發的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頒發的軍隊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外,公司的核心技術人員主要來自西北工業大學,副總經理王利光為西工大飛行器設計專業博士,長期從事無人機的研究,擅長無人機總體設計、機械設計,在微型飛行器、低雷諾數空氣動力學、低湍流度實驗空氣動力學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曾榮獲陜西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并于入選成都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蓉漂計劃”、被授予成都市特聘專家稱號。創始團隊為縱橫股份未來將產品擴展到軍用領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更高起點。
技術優勢:整體技術水平國內領先
在無人機行業內開疆拓土,離不開縱橫股份身后的技術沉淀和強大的研發實力。根據招股書披露,縱橫股份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比例為10.52%,2020年上半年的比例進一步提升到13.69%。
![]() 根據公共數據查詢,截止2020年12月25日,公司擁有已授權專利135項(包括發明專利29項、實用新型專利83項、外觀設計專利23項),已登記軟件著作權52項。
整體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部分產品和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特別是在飛控與航電方面,公司具有飛控與導航系統、地面指控系統、綜合航電系統的自主設計研發能力,掌握了總能量飛行控制、基于神經網絡的自適應控制、L1模型參考自適應控制等前沿控制技術,相關產品具有高智能性、高適應性和高可靠性的特點,以一種軟硬件架構實現了固定翼、直升機、多旋翼以及撲翼等多種飛行器類型的自動適配,對于常規布局的無人機幾乎無需調整參數就能滿足全程自主飛行控制。
![]() 公司自主研制的飛控與地面指控系統應用于國家多個重大航空項目的飛行試驗驗證平臺,包括多用途輕型水陸兩棲飛機海鷗300縮比驗證機自由飛失速/尾旋試驗、軍用大型運輸機Y-20縮比驗證機自由飛試驗、下一代民用客機縮比驗證機“靈雀 B”全流程試飛、民用客機C919縮比驗證機自由飛失速試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