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0-27 16:04來源:中國通航網 作者:中國通航
|
——寫在威海廣泰創企29周年之際 ![]() (威海廣泰空港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大樓暨國家空港地面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大樓)
2020年10月24日,威海廣泰迎來了第29個生日。
29年的時光流轉,書寫著廣泰人開拓進取的堅實步伐;29年的風雨兼程,記錄著廣泰人實業報國的初心情懷;29年的輝煌成就,凝聚著廣泰人披荊斬棘的艱辛汗水。
1990年,懷揣實業報國的夢想,威海廣泰董事長李光太先生從蘭州回到家鄉威海,帶領一群年輕人開始艱苦創業。他們的這次人生抉擇,雖然不是驚天動地,卻創造了制造業歷史上一個企業締造一個行業的傳奇故事。
一腔凌云志 拳拳報國心
“以產業報國為己任”的信念和情懷,是企業家精神之魂,更是民族產業振興之魂。
29年前,威海廣泰創始人李光太先生矢志飛機電源車的研發,五十歲知天命之年,毅然辭掉體制內的優厚待遇,憑著“中國人也能制造自己的電源車”的骨氣,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創辦了國內首家“威海特種電源研究所”(“威海廣泰”前身),走上了艱苦的實業報國之路。
![]() (李光太董事長創業初期與員工們在一起)
29年來,威海廣泰以“助飛航空強國”為使命,以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執著追求,勇于創新,致力于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使威海廣泰在短短二十余年間,發展成為可與歐美老牌廠商并駕齊驅、亞洲規模最大、可以為一家飛機配齊所有地面設備的空港設備研發制造廠商,成為中國空港地面設備行業民族品牌的旗幟。
李光太先生曾感慨地說,“五十歲之后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他以一腔凌云之志、拳拳報國之心,用一生書寫了一個民族品牌發展壯大的傳奇,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空港地面設備之父”。
技術為龍頭 創新贏未來
創新是民族品牌崛起的支點,成長的原動力。回顧廣泰的發展史,首先是一部技術創新的歷史、產品開發的歷史。“研究發明就是我最大的興趣和愛好,業內人士都說我是空港設備技術發明‘世界之最’,說我創造了科技創新的奇跡。”李光太先生說,這樣的評價是源于一項項創新的技術。
1991年,威海廣泰在創企當年就研制出了國內首輛飛機電源車,實現了空港地面設備國產化的零突破,并在三年內實現了系列化生產,能滿足國內所有類型飛機的供電需求。
1993年,威海廣泰確立“以技術創新為龍頭”的十年發展戰略,產品由單一品種向多品種拓展,飛機客梯車、清水污水車等陸續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場。
1996年,威海廣泰開始在高附加值產品領域向國外品牌的優勢地位發起挑戰,靜變電源、飛機牽引車、食品車、殘疾旅客登機車、氣源車等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逐步取代進口產品。
2001年,威海廣泰在新的“十年發展戰略”中,將“堅持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放在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新產品研發的技術含量不斷提升,平均每年向市場推出二三個新產品,最多的時候一年召開5個新產品論證會和鑒定會。
2018年,威海廣泰將“堅持創新第一”列入“十大堅持”指導綱領,繼續在技術創新開足馬力、突飛猛進。2019年向市場推出了27T和50T雙電機驅動牽引車、電動電源車、車輛充電寶、車聯網系統和輔助安全接機系統等創新產品。
![]() 29年來,廣泰人秉持實業報國的信念,憑著不怕萬難的創業激情,小步快跑,鍥而不舍,累計開發出33個系列127種型號的產品,靜變電源、牽引車、平臺車、氣源車等相當一部分產品代表了當今中國空港地面設備行業的最高水平。
29年來,威海廣泰在核心技術研發上不遺余力,孜孜以求,已獲技術專利577項,其中75項發明專利、2項美國專利、1項歐洲專利,擁有國家級重點新產品16項,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5項,18項核心技術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突破了抱輪飛機牽引車、萬向傳輸技術等近10項空港地面設備的關鍵核心技術,打破了國外品牌的長期技術壟斷,真正做到了生產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
29年來,威海廣泰始終引領中國空港地面設備技術的發展,2013年創建了行業唯一的國家級空港地面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累計斥資5.1億元用于中心建設,為行業培育了300余名擁有中高級職稱的骨干技術人才。
“核心技術買不來,自主創新贏未來”。在當前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格局下,民族品牌只有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在世界站穩腳跟,進而成為支撐國家安全的強大后盾。
匠心致初心 精工鑄精品
黨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29年來,威海廣泰堅持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李光太先生耄耋之年仍時常親臨生產一線,指導工藝、提高技術、改進生產,他本人就是威海廣泰名副其實的第一大工匠。
29年來,在李光太先生的帶動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深扎根在一線生產工人隊伍中,在焊接、涂裝、機械加工、產品裝配、設備調試、售后維修等方面培育了眾多的“廣泰工匠”,先后20多人被評為省市級優秀技師、勞動模范、技術能手,孵化出1個省級創新工作室、20個市級創新工作室、1個區級創新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