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6-16 14:32來源:青海新聞網 作者:中國通航
|
“當前,國內通用航空短途運輸市場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我們認為,針對各省內交通欠發達區域,村與村、小鎮與小鎮之間的出行,短途運輸線路將進一步展現‘民生’屬性和‘干支結合’的功能,助力旅客商務和旅游出行。”6月12日,攜程發布《2020年上半年短途運輸行業回顧和展望報告》,全面總結國內通用航空短途運輸市場半年發展情況。
通用航空短途運輸有著“小機型、小航線、小航程”的特點,一般使用30座以下的民用航空器,其運營范圍一般限定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內,距離不超過500公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通用航空短途運輸已成為干支航空網絡的重要補充,成為解決偏遠地區居民高效出行的有效途徑,近幾年在國內發展也很快。
《報告》顯示:在疫情影響下,國內短途運輸發展今年卻逆勢而上,自5月起至今數條新航線開通,2020年短途運輸航空的市場規模,預計將超越2019年。
“疫情限制了原有交通的發展,因此短途運輸航空承擔了不少用戶外出交通的剛需,因此迎來增長。同時,今年國內游需求上升,短途運輸航線也應主動承擔起更多旅游功能,兼顧本地的玩樂需求。”《報告》建議,“這可以成為當下短途運輸航線企業和OTA平臺們考慮的重要方向。”
短途運輸航線恢復度近100%
根據2019年總結數據,攜程在國內短途運輸市場總計服務4萬多人次,累計有近百條短途運輸航線在網絡銷售,與上百個城市通航點的互動聯通,承擔了航空市場“干支結合”的任務。
相較于民航客運,短途運輸航線2月底、3月初就率先復航,青海、云南和內蒙古等陸續恢復了省內的短途運輸線路。
基于攜程平臺的線路數量統計,短途運輸航線2月底的恢復度已達到50%以上,隨后逐月攀升。當前,加上新增的航線,市場整體線路已基本恢復至去年同期的水平,同時,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有新線路在開拓。
“在疫情影響形勢下,國內短途運輸發展逆勢而上。自今年5月起,市場大量新航線陸續開通,預計未來兩個月內,還將有4—5家通航企業投入運營短途運輸航線。從規模上看,今年上半年國內短途運輸總量已超過去年同期。”《報告》表示。
根據《報告》統計顯示,從區域上看,5月—6月期間,青海、內蒙古、云南、廣西地區的短途運輸航線持續穩定運營,航班不斷加密,客座率穩步提升,對行業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在攜程平臺上,相關短途運輸航空產品的售賣,也與行業整體發展狀況相匹配。“眼下,國內短途運輸開航勢頭比去年更好。”攜程通航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從體量及銷售數據看,5月短途運輸銷量已恢復至去年同期九成,“按此趨勢,6月就會持平,甚至超越去年同期”。
當前客群“多以游樂為主”
“短途運輸市場雖然是最早復航的,但與以往不一樣的是,當前的出行客群,多以玩樂為主。”《報告》介紹,“原因主要是受疫情影響,以往頻繁公務出行、走親訪友的旅客有所減少。通航愛好體驗者、周末家庭出行群體有所增加。”
“根據我們與通航企業的交流,目前旅客的目的多以游樂為主,在乘坐省內交通工具的同時,體驗通航飛行、觀賞低空風景。”攜程通航項目負責人介紹,“與此同時,結合目前的防疫要求,我們也在銷售提示、安全告知、旅客核查方面,做到了不大意、不遺漏。” 數據顯示,2019年,走親訪友、公務出行是短途運輸旅客的主要目的。“價格也是越來越多人選擇短途航空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航班的均價與去年相差無幾,部分短途運輸航空線路的價格甚至比大巴車、火車票還便宜。”《報告》稱,“這有助于旅客,尤其是通航愛好者們保持出行的積極性。”
未來考慮“通航+旅游”模式
疫情使旅客構成發生變化,也為國內短途運輸航空市場帶來更多可能。《報告》認為,通過現階段市場培育,在疫情逐漸穩定及結束后,國內短途運輸航空完全可以在原有“民生”屬性、縮短點對點出行時間的基礎上,拓展“通航+旅游”市場,促進市場更加完善、規模進一步擴大。
“通航+旅游”市場擁有很多種可能,如以航線為基礎,納入當地特色旅游景點、酒店等,形成一攬子的“旅游+”出行方案,甚至可以在合規前提下,以“打包”產品形式售賣。
“這樣,既可以豐富產品形式,也可以滿足游客省內游,及未來跨省游開放后的交通需求。”《報告》稱,“更豐富、更有趣的產品,能夠更好地助力當地文旅行業疫后復蘇,助力經濟發展。”
疫情下,通航企業們也在思考。華夏通航副總經理黃凡認為,雖然今年全國通航短途運輸業務快速增長,但由于短途通航的先天不足很難實現規模化持續盈利,目前仍對政府補貼存在依賴性,因此,“在創新更多產品,滿足旅客多樣化需求的同時,通航也必須有效融入民航支線網絡,才有長久經營的可能”。
攜程通航項目負責人建議,“在吞吐量大、運營商多、環境較為復雜的民用機場,短途運輸業務的開展應順應當地環境,不宜造成額外負擔;而通航機場應根據當地特點及旅客出行習慣,提供靈活、簡單、便捷的保障流程,在機場建設方面也可以簡易而行,從而簡化流程、節約成本,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