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伍玲
當前,湖南通航產業正重重踩下油門:繼1月31日湖南首家“141部航校”落戶長沙自貿臨空區之后,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湖南省培育通用航空產業工作方案》 (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將通用航空產業打造為我省重要支柱產業。
對比其他省份,湖南通航產業占據地利和人和,擁有眾多先發優勢和比較優勢:是全國首個全域低空管理改革試點省份,有低空空域資源,有通用航空器制造商,也有廣闊的應用場景。隨著《工作方案》的出爐,如今又有了發展指南。
毋庸置疑,作為湖南通航產業發展版圖中的重要一環,這份《工作方案》必將拉動長沙通航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
那么,長沙的機遇在哪里?
全省布局建設5000個通航起降點
低空空域放開,意味著直升機、無人機等通用航空器可以在一定高度內相對自由飛行,而通航機場和起降點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將為通航服務的發展打通“最后100米”。
《工作方案》提出,將在全省推進“1+13+N”通用機場網絡建設,布局建設5000個臨時起降點,鼓勵在具備條件的應急救援隊伍駐地、高速公路服務區、醫院、學校、體育場、城市核心商務區、交通樞紐站點、旅游景區、國有林場以及100米以上公共建筑等地點,根據實際需要設立直升機起降點。
“1+13+N”通用機場網絡,“1”即在長沙市建設全省的樞紐通用機場,有效連接各市州;“13”即在其余13個市州各建設一個中心通用機場;“N”即其他通用機場和直升機場。
雖然大型通用機場的數量有限,但是臨時起降點的發展空間巨大。以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家為例,城市中眾多摩天大廈樓頂建設了直升機起降點。
長沙也具備相應條件。去過萬家麗國際購物廣場樓頂的市民或許都關注到,樓頂設有多個直升機臨時起降點,可以滿足低空旅游、航空科普、應急救援、醫療急救等通航服務需求。
放眼長沙,醫院、學校、體育場、城市核心商務區等各類公共建筑眾多,且不少都具備建設起降點的條件。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年中,長沙200米以上摩天大樓多達55座,這意味著,部分摩天大樓樓頂經過簡單改造和建設,就可以成為直升機的臨時起降點。
更重要的是,長沙建立了通航飛行服務站,通航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據了解,長沙飛行服務站成立于2021年11月12日,是中南地區首個A類飛行服務站。截至今年1月4日,長沙飛行服務站已為湖南2700平方公里的試運行空域提供了飛行計劃申報、航空氣象、航空情報、動態監視、告警與協助救援等多項服務,飛行架次、飛行總時長、空域開放率均穩步增長,飛行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大大增強了通航用戶飛行意愿。
加速攻關核心關鍵零部件技術
在通用航空器制造產業鏈,長沙也積累了相對雄厚的技術實力和產業基礎。無論是整機制造還是發動機等核心關鍵零部件,在長沙及周邊城市均有所布局,且已形成一定的規模。
《工作方案》此次對核心關鍵零部件的突破尤為關注,提出要依托骨干企業,以航空發動機、大宗航空材料、起降系統等為核心,覆蓋通航整機制造、直升機動力、中小型運輸機動力、無人機動力等領域,著力攻克高質量中小型航空發動機和各型起降系統關鍵技術。
這對山河智能、航空工業起落架、博云新材等長沙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利好。
山河智能是國內輕型載人飛機行業的引領者。如今,經過20多年的研發,山河智能子公司山河科技開發了以山河SA60L/SA70L“阿若拉”、高層建筑消防系留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eVTOL)載人飛行器為代表的多個填補國內空白的通用航空產品,在國內輕型運動飛機領域已取得了絕對市場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