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2-05 20:31來源:人民網(北京) 作者:通航
|
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日前介紹說,空軍11月17日及時處置一起在河北涿州發生的無人機“黑飛”事件。17日下午,空軍駐河北涿州某部直升機訓練飛行時,在機場以西15公里處,發現一架低空飛行的無人機,經空軍相關部門研判為“黑飛”后,迅速將這架無人機迫降于地面。同時,派出地面小分隊協助地方公安力量及時趕赴迫降地域,控制住涉事人員和無人機。經初步調查,這架無人機為北京某航空科技公司所有,當日未申報飛行計劃。另外,還發現這家公司有多架無人機。 無人機“黑飛”不能“無人管” 從事航空安全教研的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老師喬善勛表示,目前缺乏監管的無人機隱患主要集中在四方面:起降飛行中發生墜落事故造成人員財產損害;干擾軍民飛行器正常飛行;航拍“偷窺”侵犯個人隱私權,泄露國家機密;被恐怖分子利用搞破壞等。 根據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權威數據,截至今年10月1日,全國共有1159人取得無人機駕駛員證,但全國“黑飛”人數保守估計超過數萬。 事實上我國早已有相關規定。2013年11月,民航局下發《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駕駛員管理暫行規定》,對無人機及其系統的駕駛員實施了指導性管理。根據規定,在視距內運行的空機重量大于7千克無人機、在隔離空域超視距運行的所有無人機以及在融合空域運行的小于等于116千克無人機的駕駛員都需納入行業管理;在融合空域運行的大于116千克的無人機則全部納入民航局管理。 2014年4月起,民航局將在視距內運行的空機重量大于7千克及在隔離空域超視距運行的無人機駕駛員的資質管理授權給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目前亟須由政府監管部門、研究開發者、生產企業等單位討論明確無人機的分類標準,實行身份識別,設立專門監管機構建立統一的數據庫對無人機銷售進行登記,建立追查制度,解決當下亟待解決的“黑飛”問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高遠洋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民用無人機消費已占據全球市場70%以上份額,其“異軍突起”具有創新積極意義,未來會有很大發展空間。但目前數量眾多的無人機難以做到全面監管,層出不窮的“黑飛”事件更會對軍民航飛行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高遠洋教授建議,首先從技術上研發相應自動防撞規避手段,“如其他飛行器接近無人機后會自動拉開距離,或在無人機系統內嵌入含電子隔離欄程序的芯片,利用GPS精準定位,不能飛入預先設定的禁區。” 其次,盡快完善相應的低空空域管理規章制度。依照管制空域、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作出劃分,某些敏感區域飛行活動須申請,嚴格審批監管。“但應該注意相應規章掌握好尺度,讓需要使用空域的無人機申請者擁有透明的渠道,平衡安全性與便利性。” 最后,在飛行行為上,無人機操作人員要有較強的飛行安全意識,對自己也對他人生命安全負責,持證照上崗,發現問題應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在當下‘黑飛’頻發的情況下,有關方面應從技術、規章、飛行行為三方面構筑起保證飛行安全強有力的‘鐵三角’。如此才能對我國民用無人機行業未來發展營造良好氛圍。”高遠洋教授說。 權威機構預計,未來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元。而無人機市場的火爆也引發了眾多創業企業、上市公司的介入。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有400多家單位從事無人機研發、生產和銷售。在這樣一個規模和潛力都不容小覷的市場,只有未雨綢繆,才能確保行業的良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