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8-28 10:05來源:經濟網 作者:航空
圖:8月20日,第四屆沈陽法庫國際飛行大會暨2015中國沈陽國際航空博覽會在遼寧沈陽法庫財湖機場開幕。圖為一架直升機在飛行大會開幕式上進行飛行表演。記者姚劍鋒攝 隨著低空開放進程穩步推進,通航產業看似異常紅火,但目前依然處于初創期向發展期轉變的階段,并沒有出現預期的“萬億市場”盛況。許多通航企業和飛行俱樂部投入大量資金“燒錢”,但是并未收獲盈利,甚至出現了部分通航企業破產的情況。
時而直沖云霄、高空翻滾;時而急速下落、貼地側飛……剛剛閉幕的第四屆沈陽法庫國際飛行大會上,中外特技飛行隊的表演驚險刺激,引來幾萬名觀眾陣陣驚呼。
然而,即使在法庫財湖機場,這個東北首個通用航空機場、國家低空空域改革實驗區,吸引眼球的也只限于此,除了每屆飛行大會的特技飛行,平時只局限于少量的試飛、培訓和航空作業,尚未真正熱起來。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低空改革破冰以來,通航產業并未出現預計中的井噴,并且面臨空域資源使用受限、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鏈發育不完善、人才短缺等諸多瓶頸制約。
有關人士呼吁,亟須創新通航發展思路和產業路徑,促進低空經濟新增長點迅速形成,早日“飛起來、玩起來”。
通航產業:看上去很美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佟剛:“通用航空產業的投入產出比為1∶10,就業帶動比為1∶12,是繼房地產、汽車產業之后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鳳田:“我國通航產業井噴并未出現,反而面臨諸多困難,發展勢頭變緩”。
人類的飛行夢是從低空通航起步的。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制造第一架載人飛機試飛成功,標志著人類航空史正式開始。
通用航空是指軍用航空和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所有航空活動,包括從事工業、農業、林業、漁業和建筑業的作業飛行以及醫療衛生、搶險救災、氣象探測、海洋監測、科學實驗、教育訓練、文化體育等方面的飛行。
有關專家介紹,通航主要體現在為個性化需求服務,一般在3000米高空以下飛行,應用非常廣泛。美國在冊的通用飛機約為22.4萬架,約占全球70%,其中66%為私人飛機。
中國的通航事業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出現了,2000年后發展迅速。2010年10月,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相關政策出臺,被視為通航“破冰之舉”,后來通航又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低空開放進程穩步推進。
“通用航空產業的投入產出比為1∶10,就業帶動比為1∶12,是繼房地產、汽車產業之后新的經濟增長點,”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佟剛表示,通用航空和運輸航空是民用航空的兩大支柱,既是高端裝備制造業,又是高端服務業,對經濟有極大的帶動作用。
近年來,國內多個地方政府高度重視通航產業,大力建設通用航空產業園區,舉辦各類展會,大力招商引資。與此同時,通航企業也不斷成立出現,各路資本紛紛涌入,并且國內多家企業及個人組團到美國采購通用飛機。
通航產業看上去十分紅火,但目前依然處于初創期向發展期轉變的階段,并沒有出現預期的“萬億市場”盛況。許多通航企業和飛行俱樂部投入大量資金“燒錢”,但是并未收獲盈利,甚至出現了部分通航企業破產的情況。
“我國通航產業井噴并未出現,反而面臨諸多困難,發展勢頭變緩”。中國工程院院士楊鳳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也有專家指出,我國通用航空器與企業數量的增長高于飛行時間,這意味著有大量的生產資料不能投入實際運營。
截至2014年,我國擁有通用航空企業246家,機隊規模為1987架飛機;直接從業人員1.3萬人,其中飛行員2599人。
數據表明,我國通用航空遠遠落后于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等代表通用航空發展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
在美國,僅通用航空作業飛行對美國的經濟貢獻就達1500億美元,創造了150萬個就業機會和530億美元的凈收益。而我國通航規模僅為美國的1%。
遼寧通用航空研究院副院長張利國認為,可以用“兩多、兩少、兩小、一弱”來概括我國通用航空產業:老舊機型多、小企業多;保障設施少、專業人才少;產值與利潤小、整個產業規模小;支撐通用航空發展的基礎體系薄弱。
五大瓶頸:卡了通航脖子
專家指出,通航遇到的第一個風險是低空領域的放開,但相關改革仍處于“紙面改革”,“離地三尺就要打報告”。
目前全國各地涌現了百余個通航產業園,并且大都是簡單引進、低端組裝,落地產品單一,同一機型重復建廠,產業鏈無序鋪攤。
整體而言,近年來通用航空產業增長主要是靠政府補貼和投資的快速增長,然而業界對通用航空發展速度預期過高,低估了市場機制和基礎環境缺失帶來的負向制約。
專家指出,通航遇到的第一個風險是低空領域的放開,但相關改革仍處于“紙面改革”,“離地三尺就要打報告”,并且管理主體太多,責任不明確,這導致通航企業發展政策成本過高,通航飛機飛不起來。此外,頻繁出現“黑飛”、違法違規飛行等安全問題,對管理部門提出了挑戰。 |